食品安全与动物疫病荧光定量快速检测技术领跑者!
400-0532-025
新闻资讯
欢迎您随时来电咨询

400-0532-025

行业动态

Industry news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真菌毒素在样本中不均...

真菌毒素在样本中不均的处理方案——样本误差来源

阅读次数:

  在日常真菌毒素检测中,无论是快检方法还是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标方法,都经常会出现同一批货物多次取样检测结果差异,或者同一份抽检的样本多次称样检测结果有差异,甚至在检测同一份粉碎样本每次称样检测结果出现差异的情况。

  真菌毒素检测误差一直是粮油、饲料等领域令化验人员非常头疼的问题,有时甚至会达到百分之几百的偏差,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非常之多,如检测产品本身、操作流程和细节掌握程度、实验环境和条件、不同种类样品的基质效应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样本本身毒素分布的均一性。


样本取样

  如何去降低毒素均一性问题导致检测的误差,并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判断样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是否是由于样本均一性问题导致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样本误差来源

  样本因素:

  粮食生霉粒、霉变粒含量的高低与真菌毒素含量多少无明显正相关性,不可通过霉变情况判断真菌毒素含量,真菌毒素检测值高低主要与粮食是否感染产毒霉菌有关 。粮食在生长、运输、存储和加工等环节都会受到真菌入侵,在宿主、光照、温度、水分活度等适宜环境条件下,产毒霉菌会产生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由产毒真菌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其产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大,产生后的毒素也看不见摸不着,具有高度的隐蔽性这直接导致真菌毒素在谷物及制品中的分布不均一。真菌毒素通常只有 ppm 或 ppb 级别(ppm 级别相当于32 kg 粮食中的一颗),因此真菌毒素污染的这些特点致使准确分析整体谷物中真菌毒素的含量、正确客观评价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变得十分困难。

  检验检疫学刊中发表的《样品扦样与制备-真菌毒素准确分析中的决定性因素》中表明,通常只有少部分的颗粒受到真菌毒素污染,但污染的颗粒上却含有较高的真菌毒素含量。如对花生、玉米籽粒等大量的农产品检测结果表明,某些大宗产品中被污染的颗粒比例非常小(0.1%),但污染的颗粒中真菌毒素含量极高。有些花生粒上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1000000ng/g,在一个玉米粒中发现超过400000ng/g的黄曲霉毒素。

真菌毒素分布

  抽样因素

  同其他检测项目一样,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也包括扦样、制样、分析检测等步骤。每个步骤都会不可避免的引入误差,对检测结果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扦样是粮食真菌毒素检测的第一步,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扦样方法不合理、样品数量不具代表性,任何精密仪器的分析结果将毫无意义。


真菌毒素分布

  制样环节的主要误差是样品的均一性,在粮食入库时节,基层检验员在使用快检设备进行真菌毒素检测时发现,同一样品的不同粉末检测结果相差较大,而取同一提取液的检测结果平行性良好,制粉的均一性问题给收粮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尤其是对超标附近的检测结果难以把控。从真菌毒素在粮食颗粒的分布来看,不同部位含量也有所差异。对一批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稻谷进行液相分析,发现碾磨后的精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糙米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较高,而糠粉中黄曲霉B1含量最高,且占稻谷籽粒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90%。

  次级分析样品的取样量也会对真菌毒素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总体黄曲霉污染水平为20ug/kg的样品进行薄层色谱分析,发现次级分析样品的取样量从50g提高到100g,测定结果范围(20~36.9)ug/kg降低为(20~20.5)ug/kg ,适当提高次级分析样品的取样量,可减少真菌毒素的分析误差。

  对于真菌毒素您有何看法呢?

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