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赤霉病重的地区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谨用多菌灵!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为推进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以下防控意见。
一、防治策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
●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麦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
●黄淮中北部、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二、防治技术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适期用药。
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
目前已齐穗(80%的穗子抽出)的小麦,有大量穗子在连续阴雨天抽出,可能已受赤霉病菌侵染,宜在雨后及早用药防治赤霉病等病虫害。以后如果在4月上中旬扬花期不出现连续2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或大雾天气,可以考虑不再施药防治赤霉病。
目前还没有齐穗的小麦,如果田间没有白粉病、锈病或发生很轻(点片发生时可局部挑治),不要急于全面施药防治赤霉病。特别是在沿江、江南地区,天气预报后期雨水较多,宜把好药着重用在齐穗期至扬花初期关键时段。
(二)坚持合理选药。
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赤霉病重发区以及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谨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注意:唑类杀菌剂用量过大,或者施用后一两天内遇强降温低温天气,可能发生药害,引起抽穗困难、灌浆结实不良。近期当地天气平稳,温度不太低,麦苗长势正常时,每亩用戊唑醇纯药10~15克是安全的,注意保证施药质量,避免局部地段药量过大。
如果担心所用药种过多影响施药质量和安全性,可以考虑最关键的一次用药,主要防治赤霉病;隔1周左右,雨前两三天再用药补防一次,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
因第一次已较大剂量使用戊唑醇等药,第二次防治尽量使用氰烯菌酯、麦甜氟唑菌酰羟胺和咪鲜胺、丙环唑等对小麦生育无抑制或抑制作用小的药种,或者将戊唑醇、氟环唑等减量与这些药混用。
(三)坚持科学施药。
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
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
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
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
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
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综上!赤霉病药剂防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抽穗扬花期这5-7天的最佳防治时期;
二是选准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戊唑醇、咪鲜胺和甲基硫菌灵杀菌剂以及这些药剂的复配制剂,用足药量;同时关注唑类杀菌剂可能会引起的药害问题!
三是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保证喷雾质量。一般做好这三点,一次用药即可控制赤霉病危害。
如果阴雨天气过多,小麦抽穗扬花时期拉长,病菌侵入时期拉长,要在5-7天后再喷一次药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